2013年全国两会上,习对江苏发出殷殷嘱托:“希望江苏在率先带头先行内涵中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标杆。”2014年底,在江苏考察时充分肯定我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提出“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抓下去”“在打造环境美上取得明显突破”。
“环境美”已成为“新江苏”建设进程中的执着追求,通过持续努力,“新江苏”面容愈加靓丽。“十三五”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江苏“环境美”的脚步还将迈得更实更细。
位于连云港新浦区中部的民主路,曾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港城的繁华之地,有“苏北小上海”之称。而历经岁月的磨洗,这里已沦落成城市中最为碍眼的棚户区,房屋低矮破旧、道路坑坑洼洼、下水道不畅、店招不整、各类管线多位市民联名向当地市政府写信,请求整治老街。2013年9月至今,老街蓬勃复兴。
11月14日,电话另一头,连云港市城管局副局长茆庭春还原改造进程中的真实一幕
民主老街两公里长的一期改造工程历时约8个月,共投入资金1.5亿元,“没有推倒重来,而是修旧如旧,保留民国风情和风貌,规划上墙听取老百姓意见。最终,以文化旅游、休闲旅居、商业服务和生活居住等为核心功能。拆除了老旧房屋,移装了空调,改装了防盗门,改造管线、实行雨污分流、改造墙体立面并增设街头小品等。”很快,民主路成为闻名苏北的重要民国风貌街区。“市委书记和市长前往老街考察,受益百姓放起鞭炮,一位老人家更是抓住市领导的手说:你们办了件大好事!现在,二期改造工程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久拖不决的城市“老大难”问题得以化解,城市管理死角和薄弱环节得以改观,城市品位形象和整体环境水平全面提升民主路复兴,正是我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鲜活缩影。
2013年7月,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拉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大幕,如今已是第四年。这便是渐渐产生民生品牌效应的“931”环境整治工程。见证并参与这一行动的省住建厅副厅长宋如亚说,顶层设计,让过去零零散散的城市环境治理变得全面系统起来,“省政府主要领导参与现场调研、召开调研座谈会。结合20个城市数字化城管系统的运行数据,梳理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城市环境管理问题,据此编制出整治规划和计划。自始至终强调民意的吸纳,开展广场咨询和网络调查、公示整治方案,并让百姓评判检验成果。”
补短板,雪中送炭,是“931”行动的鲜明特征。比如,城中村、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着力解决房屋年久失修、道路破损、排水不畅、安全隐患消除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路要平,灯要亮,水要畅”,成为生动的写照。
我省境内湖泊水系众多,几乎每一座城市都与水结缘,但是城市河道水质恶化,大雨过后屡遭积淹,影响生产生活。苏州通过11个枢纽构成84平方公里的防洪大包围,每天进入城区河道的水量250万立方米,相当于城区河道近两天就换一次水。
“这几年,明察暗访不断,为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推进,编制的技术指南和各种图册就有厚厚几沓。”省住建厅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王守庆告诉记者,省级财政已投入20亿元用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多改善、小改造,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严防大拆大建和,坚持因地制宜。”
住建部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工作筹备组去年调研时,对江苏做出如此评价: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居住环境显著提升,城市容貌秩序逐步好转,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省政协则在调研后,给予了“春风化雨,深得民心”的点评。
城市环境整治,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园林。王守庆说,省委、省政府决定2016-2017年实施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接续行动。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整治完成5.8万余个项目,1209个城中村、693个棚户区和1571个老旧小区的道路破损、排水不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约1200万居民直接受益。801个低洼易淹易涝片区告别淹涝历史;2654个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问题得到控制;1122条城市河道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环境美,终究要让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广袤的乡村,无疑是承载乡愁的最好空间。5年前,我省启动实施以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为重点的“美好城乡建设行动”,通过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带动社会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
这是江苏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广、推进力度最大的专项整治行动,名为“江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农民意愿调查,则成为民意基础。调查聘请齐康院士等为顾问,600余位来自高校院所的调查组成员以283个村庄为样本,访问农民6411人。调查表明,江苏农民对人居环境的改善需求并非聚焦于农房,而是和村庄公共环境密切相关的垃圾清理、河塘清洁园林、公共活动场地、交通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等。
“这就有了因村施策的依据。”省住建厅村镇处处长韩秀金说,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省里量身定制不同类型村庄的整治标准,构建了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机制,18个部门和单位联动,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还作为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5年来,设计大师们踏上乡野小路的脚步没有停歇过。首批聘请的14位设计大师初入乡间,就带回5500多份村庄和农宅的绘制图。我省还发动全省规划安博体育、设计、研究单位同步开展“江苏乡村调查和村庄特色塑造策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村保护型、人文特色型、自然生态型、现代社区型、整治改善型”等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整治策略,使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呈现多姿多彩的“千村万貌”。
2015年底时,我省环境整治已覆盖城镇建成区以外所有18.9万个自然村庄,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并首批通过了住建部等十部门组织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验收。
经过整治,村庄干净整洁了、乡村特色彰显了、公共服务提升了,形成了一大批康居乡村、保护了一批传统村落,并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乡村大地上串联成了“康居乡村特色游”线路,乡村价值得到彰显,休闲农业观光、“乐游农家”等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40.21万人,同比增长37.7%;本地就业人员为26.7751万人,同比增长35.91%。
村庄环境整治,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面貌和社会结构,使凋敝的乡村重现活力,取得了活化资源、美化环境、富民增收的综合效应。“未来村庄环境改善的延伸效应,还将随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持续放大。”韩秀金认为。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力度不减、投入不降、机构不撤”原则,进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所有规划发展的村庄优化调整全覆盖,有效保护1000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筑组群,建成1万个左右美丽宜居乡村,培育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区,有序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立行之有效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今年,我省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康居村庄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我省还拟出台《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加大依法保护传统村落的力度。而目前,苏州和镇江已全域开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11月10日,宿迁市千岛湖路,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秋风袭来,落叶飘飞,染一地金黄。在滨湖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枫、五角枫一片火红。
从宿迁市住建局副局长张学武口里,记者听到新词:“彩色城市”。“既追求绿树成荫、纵深悠远,也追求红黄点缀、色彩满路。我们选取30余条道路绿化项目,在构建林荫覆盖良好、复合生态功能健全的城市林荫路系统的同时,大量运用丰富多样的彩色乔木、灌木等,把城市的色彩体现得更鲜明、更绚烂。以往落叶、落英随落随扫,现在是用吹风机吹到人行道上,让萧萧落叶和花瓣铺满地面,成为城市的一道美景。”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副局长贺永顺介绍说,当前南京正抓紧推进以窗口地区、主要干道为重点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包括8个广场、9条道路节点的景观提升,建设9处绿雕和21组立体绿化,明后两年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园林景观提升,用实际行动展现环境美。
11月,我省编制推出行道树建设指引,推荐了53种乔木,其中46种落叶乔木会呈现出四季色彩的变化,使得未来林荫道成为打造“彩色城市”的重要手段。全省划为黄淮平原丘陵区、江淮平原低洼区、滨海平原区、长三角平原丘陵区、苏南丘陵及太湖沿岸区五个区域,分别推荐不同的适生树种,在美化空间、遮荫纳凉外,还特别考虑到树种抗烟尘、抗有毒气体、净化空气的功能。
特色绿化也传递出特色文化内涵。昆山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副局长聂小明表示,祝甸村村庄整治时,植入海绵项目,同时通过砖窑文化馆和民宿景观,探讨乡村复兴的可能性;阳澄湖生态修复时,采用有机农场的形式,传扬了江南稻作文化;西浜村改造不仅完成了村落景观修复,还进行昆曲学社的配套景观设施建设,文脉得以传承